|
各有关单位: 为支撑、保障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一院一品”相关项目,为其提供展示、推广平台,同时持续推进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结合《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举办河南省第二十八届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的通知》(教资保〔2024〕208号)文件精神,学校决定举办第十五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具体安排如下: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本次大赛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全面统筹大赛的组织领导、方案审定、重大事项决策等工作。组委会组长由分管信息化工作副院长、教学工作副院长担任,教育技术中心、教务部、临床教学部、外事部、各教学单位负责人为成员。 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技术中心,办公室主任由教育技术中心负责人兼任,负责本次大赛和活动的策划、方案制定及组织实施。 组委会下设监审工作组,由教育总督导任组长,纪检监察审计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本次大赛进行过程监督、争议裁决。 二、参赛对象及要求 (一)学校各教学单位专兼职教师。 (二)每位教师限报一件作品。凡近三年获得河南省信息化类比赛中获奖的第一作者和校级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的第一作者不得以第一作者身份参加本届同类别项目的比赛。 (三)申请教学职称待遇的行政管理人员按照承担课程进入各教学单位比赛;三个临床教学基地按照一个教学单位,由临床教学部负责组织比赛;全过程教学基地按照一个教学单位由教务部组织比赛;各产教融合企业作品纳入各院(部)比赛;各单位教师双语作品由外事部组织比赛。 (四)鼓励按职称梯队参赛,初级及以下教师可参加课件类,中级及以上教师参加微课、教育技术论文、新技术融合教学案例、优秀教育电视节目项目。 三、参赛项目及要求 本届大赛项目设置为课件、微课、教育技术论文、新技术融合教学案例、优秀教育电视节目。 (一)课件 课件是指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过程、方法与评价进行设计、制作完成的应用软件。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高效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各类教学软件、学生自主学习软件、教学评价软件、仿真实验软件等均可报送。 (1)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使用常用文件格式;课件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 (2)报送形式:作品以zip压缩包格式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700MB。课件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如相关字体、白板软件等。建议同时报送软件运行录屏解说文件。 (二)微课 微课是指教师围绕单一学习主题,以知识点讲解、教学重难点和典型问题解决、技能操作和实验过程演示等为主要内容,使用摄录设备、录屏软件等拍摄制作的视频教学资源。主要形式可以是讲授视频,也可以是讲授者使用PPT、手写板配合画图软件和电子白板等方式,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批注和讲解的视频。 (1)制作要求:报送的微课作品应是单一有声视频文件,要求教学目标清晰、主题突出、内容完整、声画质量好。视频片头要求蓝底白字、楷体、时长5秒,显示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课名、教师姓名和所在单位等信息,视频格式采用mp4格式,画面尺寸为640×480以上,播放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视频中要求出现教师本人讲课的同步画面。 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如有学习指导、练习题和配套学习资源等材料请一并提交。 (2)报送形式:作品以zip压缩包格式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700MB。 (3)经校赛选拔后未获得奖项的微课作品,进行修改后获得三位专家认可,可破格推荐省级遴选。 (三)教育技术论文 文章要有明确的观点和具体内容,围绕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重在原创,突出重点,反映学术和实践创新。文章应包含题目、摘要(200字以上)、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文中引等,重复率不得超过 15%,全文不少于5000字。不要在论文里写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等联系方式。 作品要求: 1.有明显政治原则性错误和科学常识性错误的作品,取消推荐资格。 2.严禁剽窃或抄袭行为,一经发现,直接取消该作品推荐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批评。作者需保证稿件及各种说明、引言等无任何法律纠纷,剽窃或抄袭产生的法律纠纷由作者本人负责。论文末尾附知网查重截图,重复率超过15%的论文,取消推荐资格。 3.作者所投稿件必须是从未在任何报刊、杂志等媒体发表的原创论文。 4.不符合作品形态界定相关要求的作品,取消推荐资格。 (四)新技术融合教学案例 新技术融合教学案例是指基于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云平台、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态的教育应用,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推动智慧教育发展,创新引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师生发展及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个性化教育、智慧教育、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育教学方式。 新技术融合教学案例包括: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推动智慧教育发展,融入一个或多个知识点、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一个课堂或多个课堂等解决教学问题,开展数智化教学。 1.要求:须提交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各类素材,综合反映教师运用新技术开展教学的日常情况和应用效果。 案例介绍文档可包括: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教学效果、教学成果、获奖情况、推广情况等。 教学活动录像:针对案例特点,提供合适的教学活动录像,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单节课堂教学实录、多节课堂片段剪辑、专题介绍视频等多种形式。视频要求为:图像稳定、画面清晰、过渡自然、声音简洁,使用mp4 等格式,时间总计不超过45分钟。 相关材料: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资源等。 2.报送形式:作品以zip 压缩包格式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 700MB。 3.不符合新技术融合教学案例作品要求则取消决赛资格。 (五)优秀教育电视节目 优秀教育电视节目是指教育电视新闻、校园电视作品、教育电视主持人风采等交流、展示类视频资源。 教育电视新闻(含校园新闻):每条新闻时长控制在3分钟以内;校园新闻应围绕一个新闻主题摄制。 校园电视作品(新闻专题类):校园专题以记录典型人物、文体活动或探讨校园生活热点问题,宣传学校办学特色为主题,时长控制在10—15分钟。 校园电视作品(校园DV、MV):应具有微时长、微周期、微投入、主题集中、故事情节完整特征,适于在各种媒体(特别是移动媒体)上播放,时长不超过10分钟;MV包括校歌和其他适合学生演唱的歌曲,制作完成后有字幕,时长3—5分钟。 教育电视主持人风采:包括专题采访、栏目主持(不含电台播音主持);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制作要求:前期录制分辨率不低于720×576,视频制作推荐使用高清制式,压缩推荐采用H.264编码方式,码流率不低于256Kbps,封装格式推荐使用MP4,总大小不超过1.5G。以ZIP或RAR压缩包的方式上报。 四、大赛活动形式及活动安排 (一)大赛形式 本次活动分为院(部)初赛、校级决赛两级模式,比赛与交流需同步进行。 院(部)组建初赛评委会,制定活动方案,重视交流学习,通过各级比赛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增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努力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良好教学环境和浓郁交流氛围。各教学单位于5月12日前将初赛活动方案报组委会办公室审核,学校统一制定比赛标准。 (二)赛程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及交流展示(4月28日-5月15日) 各教学单位组织动员、培训,教师制作作品。同时,组委会邀请往年各项项目的获奖教师进行作品的设计思路、实现路径、内容优化、成果展示等方面的经验分享,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作品质量。 第二阶段:初赛(5月16日-5月30日) 按照大赛统一标准(附件1),由各教学单位组织初赛,进行评审与交流。按照初赛评审结果填写初赛排名表(附件3),并按照指标数量,推荐作品进入校级决赛。 第三阶段:决赛与交流展示(6月1日-6月15日) 学校组成决赛评委会,对入围决赛的作品进行决赛盲评,各项盲评前六名作品进行现场评审。依据最终分数(最终分数=盲评得分×30%+现场评审得分×70%),评出一、二、三等奖。评审结果将在学校网站公布,并依据决赛成绩排名推荐作品参加河南省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 现场评审具体时间在公示决赛成绩时公布。 五、作品要求 (一)总体要求 1.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重高质量教学资源,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体现“三全育人”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2.构建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支撑体系,以培养智慧学习为目标对课程进行改进和提升。 (二)具体要求 1.展现现代教育观念与思想,包括教育目的观、教育功能观、教育内容观、教育方法观、教育价值观等。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 2.内容具有专业性、科学性。作品所用措辞、案例应契合专业特点、符合客观现实,能够准确,无异议地阐述所讲内容。 3.教学设计合理。能够根据理论的指导,计划和安排包含多媒体及智慧教学工具在内的教学全过程的诸环节与要素,以优化教学结果。 4.具有较好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课程体系和内容个性化需求,选择与研发适合本课程支撑的配套软件,能够体现和支撑“智慧课程”的有效实现。 5.体现教学研究能力,即透过教育实践,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教育现象,探求规律,解决教育问题。 六、决赛作品上报 按照大赛作品制作与报送格式要求进行制作。各教学单位上报作品需提交初赛排名表(附件2),入围决赛的每件需提交大赛作品登记表(附件3),院系(部)初赛动员参与、评审、交流、宣传及相关材料,同决赛作品一同于6月5日前发送至指定邮箱,纸质版签字盖章,报送至教育技术中心,逾期不再接收。 学校在网站上公示相关信息,届时参赛作者须认真核对信息并做好准备,如有问题及时与教育技术中心联系,公示期后不再更改。 联系人:罗 凯 电 话:0373-7377503 邮 箱:jyjszx@sqmc.edu.cn 七、奖项设置 1.各类型各设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为进入决赛作品的前30%(不包含一、二、三等奖)。 2.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奖金参照《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教学竞赛类活动奖励办法(试行)》(院发〔2015〕44号)执行。 3.参赛单位设优秀院系组织奖3个,组织奖获得组成由获奖率、作品上报率、初赛材料上报情况、初赛宣传情况、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等情况综合考虑,由组委会确定,颁发奖牌奖金,优秀院系组织奖5000元。 八、注意事项 (一)参赛作品统一署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获奖作品著作权、版权归学校所有。 (二)凡在学校往届大赛(包括校、省、国家大赛)中已获奖励及与其相似度高的作品不得重复参赛,一经发现,取消比赛资格,并减少所在单位上报名额。 (三)优秀奖及以上等次的作品可作为线上教学资源使用,其余作品不得进行线上课程建设或教学活动。 (四)所有参赛作品均需为原创,资料的引用应注明出处。参赛作品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和纠纷,其责任由参赛作者承担。 (五)作品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内容积极向上,创意新颖,艺术感染力强。有政治原则性错误和学科概念性错误的作品,取消比赛资格。 (六)严禁剽窃他人作品,非首次参赛作品不得参赛,非本课程、本专业人员或其他未参与作品创作人员不得参与。一经发现,取消相关作品参评或获奖资格,并依据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严肃处理。 (七)如有作品名称或参赛教师人员变更,需提交变更说明,签字盖章进行备案后方可变更。 (八)各奖项宁缺勿滥,作品按最高获奖层次奖励,不重复奖励,奖金及证书由作品第一作者领取,不受理代领。 (九)作品证书按规定时间领取,妥善保存,丢失不再补办。 教育技术中心 2024.4.30
|